複音口琴的起碼技巧是低音伴奏,也就是俗稱的打鏘,是將舌頭擺在低音部分,高音部分進行旋律吹奏。在旋律進行中,舌頭作規則性的前推後縮的開合動作,使低音部分發出鏘鏘的聲響,以顯示音樂的節奏或律動。
不過有些曲了在某一段落本來原曲是以低音部作主旋律,高音部分非主旋律,且必需作出律動,此時如果是以口琴表現,就可以將節奏或律動部分在旋律進行中加上此種伴奏法,此時如果沒學過高音伴奏,其演出效果就與要求的表現不合。為拓展口琴的表現空間,有必要將這種伴奏法學好。
學高音伴奏與學低音伴奏其實差不多,有前半拍打鏘及後半拍打鏘之別,前半拍打鏘是在吹主旋律同時,好像吹空氣伴奏一樣,就是口含三度音以上,全部不用舌頭蓋住口琴,待吹出聲音時,很快才把主音(低音部分)以外的音蓋住,這樣就能聽到一聲「鏘」的聲音,高音伴奏就完成了。此時的舌頭就是朝高音蓋住,鏘是高音,所以稱為高音伴奏;如果是後半拍打鏘,就是先以新式單音吹出主音,拉長音到後半拍拾舌頭放開,然後很快再蓋住,但主音仍然不停,持續出聲就是了。
不過,在作上述舌頭動作以前,先要熟悉吹新式單音,只是吹法與以前方式不同,要將舌頭蓋住高音部分,只令低音部分出聲,等這種單音吹法習慣之後再將舌頭做上述前後推縮,使發出所要的聲響。
高音伴奏的記號是將低音伴奏的記號倒過來,形如vvv,用到這種吹法的曲子不多,例如雙鷹進行曲之第三段部分。
高音伴奏除單純用在伴奏外,有時稍加變化,也可用在某些獨奏曲子上的和聲,例如杜鵑圓舞曲中的第三段,主旋律是圓滑的長音,但高音部分出現31、31的杜鵙叫聲,其吹法就是由高音伴奏變化而來。其他在表現交流分析奏法時,也要有高音的技巧,才能吹得順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