幾年前曾經在一個場合,有一個學生問我:「老師,最近各校的口琴社人口越來越少,要每次湊成一、二十人練大合奏真的很難,到底大合奏有無存在必要,我們真的很困惑……。」
問得好,很久以來我就有這種感覺了。外界有好玩的活動,有趣的嗜好這麼多,願意死心踏地的專注一樣興趣,花心思精力去追求的人是不多了。這是自然形成的後果,是時代的趨勢,要改變絕非容易。
既然趨勢如此,難道真要屈服,放棄大合奏,換句話說,大合奏真的沒有引人興趣的地方嗎?沒有她存在的價值!?
我不認為如此。長期以來,期末公演的曲目中都有大合奏,而且至少二曲到三曲,都是排在第一首和最後一首演出,也就是開幕曲與結尾曲為多,有先鋒與壓軸之勢。這已是既成之情勢,同時也有宣示開演及壓陣味道。有象徵團結與合作的意味。而且最重要的是,平常的大合奏練習,對初入社的新社員,是可以提供學習及學長姊提攜學弟妹的機會。
雖然對大合奏的效果與發展趨勢,我並沒有寄與太大好評與好感,譬如以改編交響曲或弦樂曲的大合奏曲演出,固然對口琴演出者多少有導引認識古典大曲的作用,但由於口琴音域與音色的侷限性,其效果顯然不如預期。所以如果存心以大合奏演出模仿交響樂的演出,必然令人大失所望,但是如果不作過多的期待,大合奏是可以對社團成員的互助合作,或感情的連絡提供相當的助益。
再說,如果所選曲目不多,也不過分艱難,在一學期中經由群集的練習,在口琴技術提昇與學員間感情的攏絡,應該不無幫助。
以我的私人觀點而言,大合奏的存在,對於社團的成員的向心力似乎不無作用,如果輔以四重奏或小合奏加強練習,可以兼有提昇演出技術的效果。